2019年6月3日下午,崧淀中学“师之蕴·崧韵语文工作室”在领衔人关景双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课例研修行动,工作室组织青年教师以“上课、读课、写课”的方式,在“师之蕴:目标贯通的学习课堂”课例研修中,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,提高青年教师“上好课、说上课”的教学素养和水平。本次课例研修关注学生“整本书阅读”,旨在通过“整本书导读教学”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。活动由崧淀中学语文组李井泉老师主持。
01有观察点地观课
首先,崧淀中学胡懿芃老师执教《<鲁滨逊漂流记>整本书导读之圈点批注法指导课》,胡老师以《鲁滨逊漂流记》为例,希望通过圈点批注法的学习,指导学生从细微入手,增加对整本书内容、人物的理解,由浅入深导向整本书的阅读。课堂上胡老师落落大方的风格、循循善诱的引导、亲切可人的笑容给上课学生和听课老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。
02有观点地评课
紧接着听课教师根据各自观察点默会和小组交流。各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大组交流。
许娟娟老师代表第一小组观察点交流,第一小组观察点是教学目标具体化和教学环节对应性。许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交流:一是教学目标具体化。胡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,比较切实。两个教学目标,有路径,有内容,有目的,所以非常具体,具有操作性、可行性。教学目标之间有梯度,有层进的关系。二是教学环节的对应性。四个环节层层深入,从感受,到学习,到体悟,到探求,一步步地完成了最终目标。胡老师的这节课,是一节目标环节双对应的实践课,在整本书导读中做了很好的示范。
潘辰怡老师代表第二小组观察点交流。第二小组观察点是学习过程的测评和师生互动启发性。潘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:一是基于学情,关注学生学习状态。胡老师的这堂课是基于学生初步阅读小说《鲁滨逊漂流记》的基础上,进而梳理读书方法,教会学生使用圈点批注,最后总结出整本书阅读的两种方法——前后勾连和追根溯源,推进学生的进一步阅读。二是扎根课堂,运用多种教学策略。胡老师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学法指导,过程中穿插教师个人的读书经历,鼓励学生用追根溯源读书法解决自己读书时产生的疑问。三是立足目标,激发学生思维碰撞。胡老师在这一节课虽然只是介绍了整本书阅读方法中的一种——圈点批注法,但这种方法的指引可谓是让学生触类旁通,推进学生对《鲁滨逊漂流记》的进一步阅读。此次执教,在胡老师的精心准备下获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,这是全新的尝试,也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03有方法地引领
最后是“师之蕴”工作室领衔人关景双老师点评引领。关老师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,整本书阅读是课程改革背景下,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,阅读是学生养心修德的良好途径。胡老师课堂所呈现的圈点批注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,这也是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给学生打下的地基,同时这亦是老师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。关老师用“批注设计的观课方法”,依据胡老师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,详细点评。关老师高屋建瓴的点评引领为崧淀中学语文组未来教研提供了方法,指明了方向。
关老师肯定了崧淀中学语文组在“整本书导读教学”上做出的一系列尝试,关老师认为这是继上次课例研修之后的进一步尝试,希望崧淀中学语文组能在未来的研修中继续扎根“整本书导读教学”研究,通过课例研修习得经验与方法,最终形成具有崧淀特色的教学范式。
附:关老师精彩点评实录
课例主题《<鲁滨逊漂流记>整本书导读之圈点批注法指导课》改为《<鲁滨逊漂流记>整本书导读课系列之“圈点批注法”指导课》,旨在明确此堂课为系列课程的第二课时,探索“阅读方法和导读方法”的课型。
设计说明应明确课型设计,第一课时粗读全书,谈谈感知,画出思维导图;第二课时选读章节,关联全书,学习阅读方法;第三课时研读选题,鉴赏评析,交流阅读观点;第四课时再读全书,主题创作,展示阅读思想。其中第一课时为感知课、第二课时为读法课、第三、四课时为交际课。
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明确为第二课时目标:承续第一课时在小说初读的基础上为更加深入细致地阅读,学习圈点批注方法,认识圈点批注阅读方法的典范、概念、尝试与运用、巩固与迁移,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。
为使课堂更加精致,在教学环节上可作以下改进,环节一为呈现导图,感受圈点批注之妙;环节二为品味范批,学习圈点批注之法;环节三为细读试批,体悟圈点批注之处;环节四为总结方法,巩固圈点批注之理。
胡老师课堂上对“圈点批注”基本概念的明确是精彩之处,老师板书与讲解非常细致深入,明确精准概念及精确内涵,建议崧淀语文组可以构建基本概念系列,形成崧淀语文人知识储备库,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。